第二,如何评价理学家的政治思想?因熙宁变法的转向,故使道学家认识到格君心之非才是治世的根本,只有君心正,然后才可以讲磨治道,渐次更张。
儒家因为透懂礼的性质与功用,所以把伦理学、哲学、美学打成一气,真善美不像在西方思想中成为三种若不相谋的事。《易经》全书要义可以说都包含在上引《乐记》中几句话里面,他所穷究的也就是宇宙中乐与礼。
乐是《易》所谓阳,元亨,乾天下之至健,其动也辟,礼是《易》所谓阴,利贞,坤天下之至顺,其静也翕。《礼记》他篇论礼乐的话尚有几条可引来补充: 夫礼所以制中也。所以万事万物杂处在一起,却井井有条,让科学家能把它们区分类别,纳于原理,这便是所谓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生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周子在《通书》里也说道:礼,理也。
儒家常并举礼乐,如单说一项,也常隐含另一项。我们在开始即说过,儒家特别看重个人的修养,修身是一切成就的出发点,所以伦理学为儒家哲学的基础。2.自由与正义原则(义)。
这个定义包含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方面: 1.个人的意志行为不受他人干预。另一方面遵从正义的社会规范,即克己。孔子自陈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三)从心所欲不逾矩与自由的概念 上文谈到,关于孔子的自由观,人们经常引证他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给出了两个层次的规定: (1)自由的前提条件是遵守社会规范(norms),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
既然自由源于由自爱而博爱的精神,那么,自由当然就意味着要遵从以博爱精神为内涵的正当性原则。[135]《论语注疏·先进》,《十三经注疏》,第2498页。[107] 刘松青:《什么是规范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4日。[13] 伯林:《自由论》,第189‒195、200‒201页。
孔子闻荷蒉之言,而难其果于忘世。[133]《论语注疏·泰伯》,《十三经注疏》,第2487页。[4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14页。蒙培元先生曾在谈到孟子的志概念时指出:志就是所谓道德论上的‘自由意志。
事实上,既然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都命名为自由,这就已经逻辑地蕴含着一个观念:存在着一种作为上位概念而涵盖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的普遍自由概念(尽管贡斯当本人并未对此加以揭示)。据《论语》载:子击磬于卫。
[105] 这里只有一个标准,即可。[58] 蒙培元:《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学术论丛》1994年第1期,第39‒43页。
主体性的根本特征就是能动性(initiative)。[34] 韩愈:《原道》,《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75]《孟子·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64页。但是,毕竟主体是实体概念,自由是属性概念,即主体是自由的实体基础。[91]《论语注疏·泰伯》,《十三经注疏》,第2487页。
但是,这种意义的揭示,首先必须去除境界的观念、年龄的条件。2.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
蒙培元先生指出:中国哲学是心灵哲学,它把人作为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的生命主体去对待[58]。显然,这并非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人人享有的自由。
二是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条件是这种社会规范本身是正义的,即这种规范是正当的(公正的、公平的)并且适宜的。[30]《论语注疏·为政》,《十三经注疏》,第2462页。
这是仁→义的理论结构。其消极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论语注疏·里仁》,《十三经注疏》,第2471页。不论不党还是和而不同,都是自我独立意识的体现。
Although his famous statement "follow my will and do not exceed the norm"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 theory, it can also be expressed as the freedom statement of the human nature theory, that is, "Everyone follows one's will and does not exceed the norm". 至于他的著名命题匹夫不可夺志,则是典型的人性论自由观,承认任何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意志。[119]《论语注疏·八佾》,《十三经注疏》,第2466页。
另一类则是与奴役被控制或受干预等相对的、伦理学以及政治哲学范畴的自由概念,主体所面对的是他者(other)的意志。这种心灵主体性的实践运用,就是用心。
[84]《论语注疏·先进》,《十三经注疏》,第2498页。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以其外物为乐,则所乐在物,不在于我,故为乐也小。[44]《左传·桓公二年》,《十三经注疏·春秋左氏传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刘鹤丹:《自觉于规矩——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孔子的自由观》,《孔子研究》2013年第5期,第42‒49页。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此人闻其磬声而知之,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
独立性(independence)并不是说个体与群体无关,而是说个体尽管是群体的一个成员,但绝非某个整体的一个部分。《论阳明心学与现代价值体系——关于儒家个体主义的一点思考》,《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彩插第4–7页。
也是汉语自由的基本语义,即孔子所说的由己而不由人[22]。在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从心所欲之欲……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自由意志[25]。
[②] 显然,讨论孔子的自由观,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普遍自由概念,因为孔子是古代人,不可能有现代的自由观念。[22]《论语注疏·颜渊》,《十三经注疏》,第2502页。
发布评论